Img 8206 2

自己記歷史

By top_gun
  • Period: 2070 BCE to 1600 BCE

    夏朝

    夏朝(約前2070年/2030年—約前1600年[註 4]。)是中國傳統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中原部族[註 5]世襲制朝代。一般認為夏朝是多個部落聯盟或複雜酋邦形式的國家。依據史書記載,夏、商、周三代皆為封建王朝[註 6],君主與諸侯分而治之[參 4],而夏朝是第一個世襲的氏族封建王朝[參 5]。夏時期的文物[註 7]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製的禮器[參 6][參 7],其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器時代初期。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8F%E6%9C%9D
  • Period: 1600 BCE to 1046 BCE

    商朝

    商朝又稱殷、殷商(約前1600年—前1046年[註 2]),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直接文字記載的朝代,也是中原地區的第一個東夷政權。這標誌著中國歷史離開了傳疑時代。商朝前期屢屢遷都,直至盤庚定都於殷(今河南省安陽市),以後再沒有遷都。商代出現的甲骨文和金文(因多刻於青銅器上,亦稱「銘文」)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有系統性的文字符號。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5%86%E6%9C%9D
  • Period: 1122 BCE to 771 BCE

    西周

    西周(大約在前1122年與前1046年之間—前771年),指中國歷史上東遷之前的周朝。周朝是繼商朝之後的朝代,國姓為姬。原居於渭水流域。其後為逃避戎狄而遷居岐山下的周原,並於此地發展農業,建築城郭,設立官制。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5%BF%E5%91%A8
  • Period: 1122 BCE to 256 BCE

    周朝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王朝,也是最後一個完全施行封建制度的世襲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歷時最長的朝代,分為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1%A8%E6%9C%9D
  • Period: 1076 BCE to 1046 BCE

    妲己

    妲己[a],又作「妲妀」,己姓,字妲[1],為中國商朝最後一位君主帝辛(紂王)的王后[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6%B2%E5%B7%B1
  • Period: 1075 BCE to 1046 BCE

    紂王- 帝辛

    帝辛[1],子姓,諱受或受德[註 1],是商朝最後一代的君主。夏商周斷代工程認為他在前1075年至前1046年在位。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8%9D%E8%BE%9B
  • Period: 770 BCE to 256 BCE

    東周

    東周(前770年至前256年),是歷史上對國都東遷以後的周朝的稱呼,相對於之前國都在鎬京的時期,即西周。東周也是「春秋時代」的開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9C%E5%91%A8
  • 623 BCE

    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梵語:शाक्यमुनि,Śākyamuni,意為「釋迦族之聖者」),姓喬達摩,名悉達多(公元前約623/563/480年-公元前約543/483/400年[1],巴利語:Siddhāttha Gotama;梵語:सिद्धार्थ गौतम, 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佛教創始人;尊稱釋迦牟尼佛、喬達摩佛、佛陀(意為「覺悟者」)、世尊、釋尊等;簡稱釋迦如來、釋迦文佛、釋迦佛,從明朝開始漢地還尊稱他為如來佛祖或佛祖,即「佛教之創祖」,簡稱如來佛,清代的滿人則稱之為佛爺;出生於今尼泊爾南部的王族家庭,為剎帝利種姓。
    出生 前約623年,或前563年,或前480年[1]
  • Period: 570 BCE to 495 BCE

    畢達哥拉斯

    畢達哥拉斯(希臘語:Πυθαγόρας,前570年-前495年)是一名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和音樂理論家,畢達哥拉斯主義的創立者。 他認為數學可以解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對數字癡迷到幾近崇拜;同時認為一切真理都可以用比例、平方及直角三角形去反映和證實:譬如主張平方數"100"意味「公正」。
  • 551 BCE

    孔子

    孔子
    孔丘(前551年9月28日[1][2]-前479年4月11日[3]),子姓,孔氏,名丘[4],字仲尼,後代敬稱孔子或孔夫子。生於魯國陬邑,祖先為宋國人,東周春秋末期魯國的教育家與哲學家,曾在魯國擔任官府要職。孔子為儒家創始人[5][6][7],其德性論五行思想(仁義禮智信)對鄰近地區,如:朝鮮半島、琉球、日本、越南、東南亞等有深遠影響,此等地區也被稱爲儒家文化圈。
  • Period: 551 BCE to 479 BCE

    孔子

    孔丘(前551年9月28日[1][2]-前479年4月11日[3]),子姓,孔氏,名丘[4],字仲尼,後代敬稱孔子或孔夫子。生於魯國陬邑,祖先為宋國人,東周春秋末期魯國的教育家與哲學家,曾在魯國擔任官府要職。孔子為儒家創始人[5][6][7],其德性論五行思想(仁義禮智信)對鄰近地區,如:朝鮮半島、琉球、日本、越南、東南亞等有深遠影響,此等地區也被稱爲儒家文化圈。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D%94%E5%AD%90
  • Period: 470 BCE to 399 BCE

    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希臘文:Σωκράτης,拉丁文:Socrates,前470年-前399年),古希臘哲學家,和其追隨者柏拉圖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被並稱為希臘三賢。他被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沒有留下著作,其思想和生平記述於後來的學者(主要是他的學生柏拉圖)和同時代的劇作家阿里斯托芬的劇作中。柏拉圖的《對話》一書記載了蘇格拉底在倫理學領域的貢獻。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B%8F%E6%A0%BC%E6%8B%89%E5%BA%95
  • Period: 429 BCE to 347 BCE

    柏拉圖

    柏拉圖(古希臘語:Πλάτων,轉寫:Plátōn,國際音標:[plátɔːn],公元前429年-前347年)是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雅典人,他的著作大多以對話錄形式紀錄,並創辦了著名的學院。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追隨者——但他不是蘇格拉底的學生,是亞里士多德的老師,他們三人被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史稱「西方三聖賢」或「希臘三哲」。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F%8F%E6%8B%89%E5%9B%BE
  • Period: 384 BCE to 322 BCE

    亞里斯多德

    亞里斯多德(希臘語:Αριστοτέλης,Aristotélēs,前384年-前322年3月7日)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9A%E9%87%8C%E5%A3%AB%E5%A4%9A%E5%BE%B7
  • Period: 372 BCE to 289 BCE

    孟子

    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人。東周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字號在漢代以前的古書沒有記載,但曹魏、晉代之後卻傳出子車、子居、子輿、子展等不同的字號,字號可能是後人的附會而未必可信。生卒年月因史傳未記載而有許多的說法,其中又以《孟子世家譜》上所記載之生於周烈王四年(前372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較為多數學者所採用。
  • Period: 369 BCE to 286 BCE

    莊子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1]生卒年失考,約與孟子同時,為戰國時代宋國蒙(河南商丘或安徽蒙城)人,曾任漆園吏。他是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也被稱為蒙吏、蒙莊和蒙叟。西元742年,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經[2],在四庫全書之中歸類為子部道家類。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A%84%E5%AD%90
  • Period: 287 BCE to 212 BCE

    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希臘語:´Αρχιμήδης;前287年-前212年),希臘化時代的數學家、物理學家、發明家、工程師、天文學家[2]。出生於西西里島的敘拉古,據說他在亞歷山卓求學時期,發明了阿基米德式螺旋抽水機,今天的埃及仍在使用。第二次布匿戰爭時,羅馬大軍圍攻敘拉古,阿基米德死於羅馬士兵之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9E%E5%9F%BA%E7%B1%B3%E5%BE%B7
  • Period: 259 BCE to 210 BCE

    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1月10日-前210年8月10日[參 1]),嬴姓,趙氏,名政,時稱趙政,史書多作秦王政或始皇帝,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邯鄲市),是秦莊襄王之子[古 4],商朝重臣惡來的第35世孫。出土《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第三卷中稱其為趙正。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引述《世本》稱其為趙政[註 3][參 2]。曹植《文帝誄》最早稱始皇帝為嬴政[參 3],後世通稱嬴政,亦被某些文學作品稱為「祖龍」[註 4]。他是戰國末期秦國君主,十三歲即位,先後鏟除嫪毐與呂不韋,並重用李斯、尉繚,三十九歲時滅亡六國建立秦朝,自稱「始皇帝」,五十歲出巡時駕崩[參 4],在位三十七年。
  • Period: 256 BCE to 195 BCE

    劉邦

    漢高帝劉邦(前256年3月19日-前195年6月1日[1]),字季,是中國第一位有廟號及諡號的皇帝。沛豐邑中陽里(今江蘇徐州豐縣)人。秦末漢初的軍事家、政治家。劉邦從沛縣起兵反秦,被蕭何、曹參、樊噲等人擁立,自稱沛公,後投奔楚項梁,以「先入定關中者為王」之約,破武關,秦王子嬰降。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8%98%E9%82%A6
  • Period: 206 BCE to 202 BCE

    西楚

    西楚(前206年–前202年)為秦滅與建漢之間之一諸侯國,主君為項羽,定都彭城,統楚、梁及魯國舊邑九郡等戰國時的楚國舊地,國號「楚」。(史籍中並無「西楚」之稱,《史記·項羽本紀》以及《漢書·項籍傳》所載為「楚」而非西楚。)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5%BF%E6%A5%9A
  • Period: 202 BCE to 220

    漢朝

    漢朝(前202年[註 1]-220年)是秦朝後出現的朝代,在中國歷史上極具有代表性,具有承先啟後的重要地位。漢朝分為兩個歷史時期,西漢(前202年-9年)與東漢(25年-220年),中間王莽篡漢建立新朝(9年-23年)與更始帝時期(23年-25年),西漢與東漢合稱兩漢,還有季漢(又稱蜀漢);亦有以東漢與西漢的首都代指,合稱兩京[1]。西漢為漢高帝劉邦建立,建都長安;東漢為漢光武帝劉秀所建立,定都雒陽。
  • 7 BCE

    耶穌

    耶穌(4BC-30/33AD)(古希伯來語:יהושוע,拼為Yahushua,古希臘語:Ἰησοῦς,可拼為Iesous;東正教譯伊伊穌斯;唐朝景教譯移鼠、翳數[6]),基督宗教的中心人物,以猶太教為基礎開創了基督宗教,並被尊稱為基督或耶穌基督。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0%B6%E7%A8%A3
  • Period: 9 to 24

    新朝-新莽

  • Period: 25 to 220

    東漢

    東漢(25年-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是漢朝的一部分,與西漢合稱兩漢。東漢與西漢之間為新朝,後為東漢所取代,東漢時期第一位皇帝是劉秀。西漢建都長安,東漢建都雒陽,故而得名[1]。同時東漢又稱後漢[2]和中漢[3]。東漢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大國家,而前期六十多年的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亦是中國史上的盛世之
  • 63

    蔡倫

    蔡倫(63年-121年),字敬仲,東漢桂陽郡耒陽(今湖南省耒陽市)人。他改進了東漢時的造紙技術,擴大了造紙原料的來源,把樹皮、破布、麻頭和魚網這些廢棄物品都充分利用起來,降低了紙的成本,尤其是用樹皮做原漿紙的先聲,為造紙業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途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4%A1%E4%BC%A6
  • Period: 155 to 220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和詩人,三國時代曹魏奠基者和主要締造者。曹操於建安年間權傾天下,在世時官至丞相,爵至魏王,諡號武王[2]。其子曹丕受禪稱帝後,追尊其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B%B9%E6%93%8D
  • Period: 181 to 234

    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東漢末年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蜀漢(季漢)丞相[1]:2902,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及散文家。隱居隆中,自比管仲、樂毅,人稱「臥龍」[1]:2902。劉備三顧始見之,為備畫據荊益、聯孫權、拒曹操之策,佐備取荊州,定益州,遂與魏、吳成鼎足之勢[1]:2902。曹丕代漢,備稱帝於成都,以亮為丞相[1]:2902。備死,亮輔後主劉禪,以丞相封武鄉侯,兼領益州牧[1]:2902。整官制,修法度,志復中原[1]:2902。屢次北伐,與魏相攻戰[1]:2902。建興十二年卒於五丈原軍中,年五十四,諡為忠武侯[1]:2902。《三國志·蜀志》有傳[1]:2902。諸葛亮的才能、品格倍受後世敬仰,故常被尊稱為武侯、諸葛武侯。後民間小說、戲曲謂其通曉陰陽,料事如神[1]:2902。其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裡忠臣與智者之代表。明羅貫中《三國演義》所刻畫者,流傳眾口,最為著稱[1]:2902。與漢昭烈帝劉備在統治蜀漢期間,提拔諸多名將與能臣,並奠定基礎。
  • Period: 187 to 226

    曹丕

    魏文帝 (曹丕)(187年-226年6月29日),字子桓,沛國譙縣(今屬安徽亳州)人。三國時期曹魏開國皇帝,曹操的嫡長子[5],之後繼承父親的魏王封號與丞相的大權,最終東漢皇帝漢獻帝禪讓於其,曹丕登基後改國號為魏,史稱曹魏,226年駕崩,諡文皇帝。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B%B9%E4%B8%95
  • Period: 220 to 280

    三國

    三國(狹義220年-280年,廣義184年、190年、208年-280年[a]。)是中國歷史一段三個國家並立的時期。一般認為是從建安元年起算[7]:154。三國是指曹魏、蜀漢及孫吳[7]:154。東漢末年戰爭不斷,使得人口急劇下降,經濟嚴重損害,因此三國皆重視經濟發展,加上戰爭帶來的需求,各種技術都有許多進步[10]。
  • Period: 220 to 266

    (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8日[2],史稱曹魏、魏朝)是中國歷史上東漢末年三國之中據有北方及中原的政權。始於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讓帝位,篡漢為魏,因承繼漢朝,故具法統地位。至266年魏又被司馬炎篡奪,改號為晉。
  • Period: 221 to 263

    蜀漢

    蜀漢[2][3](221年-263年,又稱季漢[4])為中國歷史上三國時期西南方的一個政權。於221年由昭烈帝稱帝開始,至263年曹魏攻入蜀地,後主投降為終,共經過43年,二帝統治。漢昭烈帝劉備、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的統治下,政治清明,為蜀漢建國、北伐奠定基礎。
  • Period: 222 to 280

    孫吳

    吳(222年-280年5月1日,史稱孫吳或東吳)是中國歷史上三國時期由孫策奠基、孫權建立的政權。孫權以其地古為吳國,且受封為「吳王」,定國號為「吳」;所統治地區古稱江東,以皇室姓孫,又名「東吳」或「孫吳」
    在三國之中,東吳水軍最強,佔領揚州與荊州大部地區及交州全境。東吳亦是三國中最後一個滅亡的政權,於280年亡於西晉。
  • Period: 266 to 316

    西晉

    西晉(266年2月4日-316年12月11日),是中國歷史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個大一統的時期,乃於265年由晉武帝司馬炎取代曹魏政權而建立。晉武帝靠父祖餘蔭和世族支持而得位。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後世稱「西晉」,為晉朝的一部分。這大一統時期為時僅51年,倘由滅吳到五胡十六國開始計,則僅24年。西晉先定都洛陽,後以長安為陪都。實行兩京制。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5%BF%E6%99%8B
  • Period: 303 to 361

    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原籍琅邪郡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會稽郡山陰(今浙江紹興),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後官拜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其書法師承衛夫人、鍾繇。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7%BE%B2%E4%B9%8B
  • Period: 317 to 420

    東晉

    東晉(317年4月6日-420年7月10日),中國朝代,乃西晉司馬氏政權的延續。因內遷的北方遊牧民族造反,建都洛陽的西晉亡國,琅琊王司馬睿在群臣擁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即晉元帝,史稱東晉。東晉與先前三國時期的東吳以及其後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此外,史書中又仿東漢稱中漢,稱東晉為中晉,寓以晉室中興之意;又東晉統治地區大部分在江東,古稱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東晉[1]。當時北方多個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連年征戰,史稱五胡十六國時期。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9C%E6%99%8B
  • Period: 386 to 534

    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北朝時期的第一個鮮卑人政權,由拓跋珪所建立,定都平城(遺址在今山西省大同市)。439年,魏太武帝統一華北,與南方的漢人政權對峙。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C%97%E9%AD%8F
  • Period: 420 to 479

    劉宋

    宋(420年-479年)史稱劉宋或稱南宋[1](跟其他南朝政權,南齊、南梁及南陳看齊,然而為了避免跟趙氏南遷的政權混淆,大部分人會多用前者劉宋為主)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第一個朝代,也是南朝版圖最大的朝代,當時所謂「七分天下,而有其四」[2]。439年,北魏統一中國北方後,與劉宋形成南北對峙。劉宋強盛時,其統治地區北以秦嶺、黃河與北魏相鄰,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包括雲南,南至越南中部橫山、林邑一帶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8%98%E5%AE%8B
  • Period: 479 to 502

    南齊

    齊(479年-502年)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南朝第二個朝代。為蕭道成所建。史稱南齊(以與北朝的北齊相區別)或蕭齊[1]。 以齊為國號,源於讖緯之說。《讖書》云:「金刀利刃齊刈之」,意即「齊」將取代「宋」(因為南朝宋皇族為劉姓)[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9%BD%90
  • Period: 502 to 557

    梁 (南朝)

    梁(502年-557年),又稱南梁,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第三個朝代,由南齊宗室蕭衍稱帝,改國號為梁,都建康(今江蘇南京)。以蕭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國號為梁[1]。因為皇帝姓蕭,又稱蕭梁。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2%81_(%E5%8D%97%E6%9C%9D)
  • Period: 534 to 550

    東魏

    東魏(534年-550年)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王朝之一,由鮮卑化漢人高歡擁立北魏孝文帝年僅十一歲的曾孫元善見為孝靜帝,並與宇文泰所掌控的西魏對立,建都鄴,以高歡霸府「大丞相府」所在地晉陽為別都。
  • Period: 535 to 557

    西魏

    西魏(535年-557年)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中的北朝的一個地方政權,是由鮮卑人宇文泰擁立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孫子元寶炬為帝,與高歡所掌控的東魏對立,建都長安。至557年被北周取代,總止經歷兩代三帝,享國二十二年。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5%BF%E9%AD%8F
  • Period: 535 to 557

    西魏

    西魏(535年-557年)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中的北朝的一個地方政權,是由鮮卑人宇文泰擁立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孫子元寶炬為帝,與高歡所掌控的東魏對立,建都長安。至557年被北周取代,總止經歷兩代三帝,享國二十二年。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5%BF%E9%AD%8F
  • Period: 550 to 577

    北齊

    北齊(550年—577年)是中國北朝之鮮卑化漢人政權[2][3][4][5]。550年6月9日(庚午年五月戊午日),由文宣帝高洋取代東魏建立,建國號齊,建元天保,遷都鄴城,以晉陽為別都。史稱北齊或後齊,以別於南齊。以皇室姓高,又稱高齊。北齊歷經文宣帝高洋、廢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後主高緯、幼主高恆六帝,577年被北周消滅,共享國二十八年。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C%97%E9%BD%90
  • Period: 555 to 587

    後梁 (南朝)

    後梁(555年-587年)為中國在南北朝時期南梁蕭詧建立的政權。國都於江陵,統治地區位於原梁朝國都建康的西邊,故又稱為西梁.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8E%E6%A2%81_(%E5%8D%97%E6%9C%9D)
  • Period: 557 to 589

    陳 (南朝)

    陳(557年-589年)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南朝最後一個朝代,由陳霸先代梁所建立,以建康(今南京)為首都,國號陳。陳朝名稱來自陳霸先即位前被封的陳公、陳王,但陳王的封號來源又有二說,一說認為來自陳王封地中排第一郡的陳留郡(見《陳書》),另一說認為陳霸先姓出於陳,陳為聖人舜後裔,故強迫梁帝封其為陳王(見胡三省《資治通鑑·陳紀一》下注)。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9%B3_(%E5%8D%97%E6%9C%9D)
  • Period: 557 to 581

    北周

    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稱後周(宋朝以後鮮用),由宇文氏建立,定都長安,北周自建國後,統治實權一直在霸府宇文護身上,皇帝無力與之抗阻,為了擺脫宇文護的束縛,經過一連串的計畫與鬥爭,北周武帝終於殺死了宇文護,掌握大權,並以德施政,人民安樂,在位時更成功滅北齊,統一北朝。但他死後三年,北周便被楊堅的隋所取代,後由隋滅陳,統一中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C%97%E5%91%A8
  • 571

    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阿拉伯語:محمّد‎ Muḥammad;571年4月24日-632年6月7日)[3][4],全名是阿布·卡西木·穆罕默德·本·阿布杜拉·本·阿布杜勒-穆塔利卜·本·哈希姆(ابو القاسم محمد ابن عبد الله ابن عبد المطلب ابن هاشم‎ Abū al-Qāsim Muḥammad ibn ʿAbd Allāh ibn ʿAbd al-Muṭṭalib ibn Hāshim),是伊斯蘭教的創始人,同時也是一位政治家、軍事家和社會改革者[5][6][7]。
  • Period: Apr 6, 602 to Mar 7, 664

    玄奘

    玄奘(602年4月6日[1]-664年3月7日)。俗姓陳,名禕,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人,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也是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師承那爛陀寺的戒賢大師,並靠雙腳行遍古老印度。他是中國著名古典小說《西遊記》中心人物唐三藏(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師是中國四大翻譯家之一,其弟子將其口述之《大唐西域記[2]》,書寫為書,呈給唐朝之唐太宗。
  • Period: 618 to 907

    唐朝

    唐朝(618年-907年),中國歷史上的朝代,國祚共歷289年,23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國之一,封為唐國公[1]:254。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晉陽(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690年到705年為武周,定都神都洛陽[2]。
  • Period: Feb 17, 624 to Dec 16, 705

    武則天

    武曌[4](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唐高宗的皇后、武周開國皇帝,當代稱則天順聖皇后,或武后(遺詔退稱皇后),後代通稱武則天,并州文水縣人,中國歷史上因執掌君權而得到正史唯一承認的女性皇帝[d]。十四歲入宮為唐太宗才人,十二年不得遷。唐高宗時復為昭儀,謀廢得到唐太宗託付於重臣褚遂良的「佳兒佳婦」元後與淑妃,得立為皇后(655年-683年)。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D%A6%E5%88%99%E5%A4%A9
  • Period: 690 to 705

    武周

    周朝(690年—705年)是武則天建立的朝代,為區別於歷史上先秦的周朝而稱之為武周,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前後正式掌權23年,如果從顯慶五年(660年)武則天代高宗執政算起,至神龍元年(705)中宗復位時為止。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D%A6%E5%91%A8
  • Period: 701 to 762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1],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自言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先世西涼武昭王李暠之後,與李唐皇室同宗。幼時內遷,寄籍劍南道綿州(今四川省江油昌隆縣)。另外,郭沫若研究認為李白出生於吉爾吉斯碎葉河上的碎葉城,屬唐安西都護府(今楚河州托克馬克市),該說有一定影響。[2]。有「詩仙」、「詩俠」、「酒仙」、「謫仙人」等稱呼,活躍於盛唐[3],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合稱「李杜」[4]。被賀知章驚呼為「天上謫仙」。
  • Period: Feb 19, 703 to Jan 30, 757

    安祿山

    安祿山(703年2月19日-757年1月30日),本姓康[2],名軋犖山[3],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市)人。母阿史德氏[4]。父為昭武九姓的粟特人,母為突厥巫師,信仰祆教[5]。安祿山是唐代藩鎮割據勢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亂的主要發動人之一,並建立燕政權,年號聖武。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89%E7%A5%BF%E5%B1%B1
  • Period: 709 to 785

    顏真卿

    顏真卿(709年-785年),字清臣,雍州萬年縣(今陝西省西安市),祖籍琅邪郡臨沂縣(今山東省臨沂市),唐朝政治家、書法家。其楷書與歐陽詢、柳公權、趙孟頫並稱「楷書四大家」。
  • Period: 719 to Jul 15, 756

    楊貴妃

    楊貴妃(719年-756年7月15日),號太真,籍貫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人[1],是唐玄宗之寵妃。身材豐滿,膚如凝脂,相傳乃中國古代四大美人的「羞花」。楊氏最初為唐玄宗第十八子壽王李瑁的妃子,後出家為女道士,道號太真[1],後還俗。天寶四年(745年),楊氏封為貴妃,正式成為唐玄宗的妃嬪。756年被唐玄宗賜死。
  • Period: 881 to 982

    定難節度使

    定難節度使
    定難節度使,又稱夏綏節度使,是唐朝在今中國西北地區設置的節度使。881年,党項首領拓跋思恭在此據地自立,成為西夏的淵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9A%E9%9A%BE%E8%8A%82%E5%BA%A6%E4%BD%BF
  • Period: 907 to 1125

    遼朝-大契丹國

    遼朝(907年-1125年),國號大遼,契丹文又稱大契丹國(契丹國,契丹大字:契丹國)[註 1],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人建立的一個朝代,國祚210年。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E%BD%E6%9C%9D
  • Period: 907 to 979

    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自唐朝滅亡開始,至宋朝統一為止。五代十國本質上是唐末藩鎮割據和唐朝後期政治的延續。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國,其中位在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藩鎮國家即五代,有些還是沙陀族所建立。五代雖為中原皇朝且實力強大,但無力控制整個中國本土,只是藩鎮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中原王朝為正朔,其中十個國祚較長、國力較強的統稱為十國。本時期時常發生地方實力派叛變奪位的情況,使得戰亂不止,統治者多重武輕文。中國的內亂,也帶給契丹國南侵的機會,遼朝得以建立[參 1]。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的重要時期,其間河西和交趾地區逐漸離心,交趾(越南)最終脫離中國獨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94%E4%BB%A3%E5%8D%81%E5%9B%BD
  • Period: Feb 4, 960 to Mar 19, 1279

    宋朝

    宋朝(960年2月4日-1279年3月19日)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根據首都及疆域的變遷,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國祚共319年。因國君姓趙,又為區別於南北朝時期之南朝宋,故亦稱「趙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8B%E6%9C%9D
  • Period: Feb 4, 960 to Mar 20, 1127

    北宋

    北宋(960年2月4日—1127年3月20日)是中國歷史上宋朝的一個時期,自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強迫後周末帝禪讓(960年)始,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入開封,俘虜宋徽宗、宋欽宗,標誌著北宋結束。北宋建都汴梁(今河南開封市),共歷9帝,167年。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C%97%E5%AE%8B
  • Period: Nov 17, 1019 to Oct 11, 1086

    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1]),字君實,號迂叟,北宋文學家、史學家。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省夏縣)人,自稱是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的後裔。世稱涑水先生,身後稱司馬溫公[2]。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B8%E9%A9%AC%E5%85%89
  • Period: Jan 8, 1037 to Aug 24, 1101

    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時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藝術家、醫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鐵冠道人[1]。嘉佑二年進士,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南宋理學方熾時,加賜諡號文忠,複追贈太師。有《東坡先生大全集》及《東坡樂府》詞集傳世,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編有《蘇文忠公全集》。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B%8F%E8%BD%BC
  • Period: Mar 13, 1084 to May 12, 1155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北宋齊州(今山東省濟南市)人,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女詞人。自號易安居士[1],與辛幼安並稱「濟南二安」;又因其詞有「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鳳凰臺上憶吹簫》、「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如夢令》、「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醉花陰》三句,故人稱「李三瘦」。
  • Period: 1115 to 1234

    金朝

    金朝,國號大金(女真文:女真文中的「大金」 /amba-an antʃu-un/[4];滿語:ᠠᡳ᠌᠋ᠰᡳᠨ
    ᡤᡠᡵᡠᠨ,轉寫:aisin gurun;1115年-1234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人建立的一個朝代。女真人原為遼朝的藩屬,女真人首領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在統一女真諸部後,1115年於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建都立國。大金立國後,與北宋定「海上之盟」向遼朝宣戰,於1125年滅遼,然北宋兩次戰遼皆敗,金隨即撕毀與北宋之約,兩次南下中原,於1127年滅北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7%91%E6%9C%9D
  • Period: 1124 to 1218

    西遼

    西遼(1124年-1218年[註 1]),又稱喀喇契丹,是契丹人耶律大石建立的國家。耶律大石原本效力於遼天祚帝,在遼朝即將滅亡之際出奔。1124年,耶律大石稱王,到達可敦城(今蒙古國布爾干省青托羅蓋古回鶻城[註 2])建立根據地。1132年,在葉密立(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額敏縣)稱「菊兒汗[註 3]」,西遼帝國正式建立。隨後耶律大石向新疆、蒙古高原、中亞及西亞地區擴張,建都於虎思斡魯朵(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瑪克東南布拉納)。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5%BF%E8%BE%BD
  • Period: Dec 6, 1127 to Mar 19, 1279

    南宋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的其中一個時期,與北宋合稱「兩宋」。北宋以開封被金人攻入及佔領而結束,1127年6月12日,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南逃至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為宋高宗,改元建炎。因宋朝的五行德運為「火」,改元「建炎」意味著重建王朝的火德。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5%AE%8B
  • Period: 1206 to 1368

    蒙古帝國

    蒙古帝國,正式國號為大蒙古國,是一個橫跨歐亞兩洲的全球帝國,也是歷史上鄰接版圖最遼闊的國家。蒙古人武力興盛的時期曾發動三次蒙古西征,在1259年蒙哥汗在位時期,疆域一度達到鼎盛,約2400萬平方公里[1],但是一年後由於蒙哥汗去世所引發的內戰,導致帝國開始分裂瓦解,蒙古人對於歐亞大陸的影響力也逐漸式微。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2%99%E5%8F%A4%E5%B8%9D%E5%9B%BD
  • Period: Sep 15, 1254 to Jan 8, 1324

    馬可波羅

    馬可·波羅(Marco Polo,又譯馬可·孛羅、馬哥·波羅、馬哥孛羅,1254年9月15日-1324年1月8日)是威尼斯共和國商人、旅行家及探險家。曾隨父親和叔叔通過絲綢之路到過中國,擔任元朝官員。回到威尼斯後,馬可·波羅在一次威尼斯和熱那亞之間的海戰中被俘,在監獄裡口述其旅行經歷,由魯斯蒂謙寫出《馬可·波羅遊記》。他的遊記讓歐洲人得以了解中亞和中國,對東西發展有很大的貢獻。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9%AC%E5%8F%AF%C2%B7%E6%B3%A2%E7%BD%97
  • Period: 1271 to 1368

    元朝

    元朝(中古蒙古語:ᠳᠠᠢ ᠦᠨ ᠦᠯᠦᠰ ;現代蒙古語:ᠶᠤᠸᠠᠨ ᠦᠯᠦᠰ ;1271年-1368年[a]),漢語國號全稱為大元,蒙古語國號全稱大元也克蒙古兀魯思(中古蒙古語:ᠳᠠᠢ ᠦᠨ ᠶᠡᠬᠡ ᠮᠣᠩᠭᠣᠯ ᠦᠯᠦᠰ),是中國歷史上由蒙古人所建立的大一統王朝。西元1260年,忽必烈稱帝,自立為第五代大蒙古國大汗,後於1271年取儒士劉秉忠建議,定漢文國號為「大元」,改蒙古語國號也克蒙古兀魯思為大元也克蒙古兀魯思[4],定都於漢地大都[5](今北京市),建立元朝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83%E6%9C%9D
  • Period: Jan 23, 1368 to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註 1])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間政治腐敗,天災不斷,民不聊生,爆發農民起義,朱元璋加入紅巾軍中乘勢崛起,1364年朱元璋稱吳王,建立西吳。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8%8E%E6%9C%9D
  • Period: Sep 23, 1371 to 1433

    鄭和

    鄭和(1371年9月23日-1433年),原姓馬,小名三寶,又作三保,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寶山鄉知代村人,明成祖賜姓鄭,故稱鄭和。中國明代偉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宦官及武術家[來源請求]。鄭和奉明成祖之命開始他的七次遠航,歷時二十八年,訪問了三十多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國家和地區,史稱「鄭和下西洋」,總航程達七萬多海里,足繞地球三週有餘[1][需要更好來源],其航程之遠及船隊規模之大,為當時罕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4%AD%E5%92%8C
  • Apr 15, 1452

    達文西

  • Period: Apr 15, 1452 to May 2, 1519

    達文西

    李奧納多·達文西(義大利語:Leonardo da Vinci;儒略曆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註 1],又譯達芬奇,全名李奧納多·迪·瑟皮耶羅·達文西(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意為「文西城皮耶羅先生之子──李奧納多」),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一個博學者:在繪畫、音樂、建築、數學、幾何學、解剖學、生理學、動物學、植物學、天文學、氣象學、地質學、地理學、物理學、光學、力學、發明、土木工程等領域都有顯著的成就。這使他成為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代表人物,也使得他成為文藝復興時期典型的藝術家,也是歷史上最著名的畫家之一,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並稱文藝復興三傑。小行星3000為紀念達文西而被命名為「李奧納多」。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8%97%E5%A5%A5%E7%BA%B3%E5%A4%9A%C2%B7%E8%BE%BE%C2%B7%E8%8A%AC%E5%A5%87
  • Period: to

    後金

    後金(1616年—1636年)是出身建州女真的努爾哈赤在滿洲地區(今中國東北地區)建立的滿洲族汗國,該割據政權為清朝的前身。明朝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國號金(滿語:ᠠᡳ᠌ᠰᡳᠨ ᡤᡠᡵᡠᠨ ,穆麟德:aisin gurun,太清:aisin gurun[1][註 1])。至其子皇太極1636年改國號為大清,後金共歷21年,兩代大汗。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8E%E9%87%91
  • Period: to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註 1]),正式國號為大清(滿語:ᡩᠠᡳᠴᡳᠩ ᡤᡠᡵᡠᠨ ,穆麟德:daicing gurun,太清:daiqing gurun)[參 7],對外使用中國(滿語:ᡩᡠᠯᡳᠮᠪᠠᡳ ᡤᡠᡵᡠᠨ,穆麟德:dulimbai gurun,太清:dulimbai gurun)、大清國、大清帝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註 2],是中國歷史上由滿族建立的一個大一統朝代,亦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統治者為起源於明代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氏。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8%85%E6%9C%9D
  • Period: to

    牛頓

    艾薩克·牛頓爵士,PRS MP(英語:Sir Isaac Newton,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英語發音[ˈaɪzək ˈnjuːtn̩])[ 儒略曆:1642年12月25日-1727年3月20日][a]是一位英格蘭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自然哲學家和煉金術士。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9%BE%E8%90%A8%E5%85%8B%C2%B7%E7%89%9B%E9%A1%BF
  • Period: to

    南明

    南明(1644年-1662年),中國朝代,是崇禎帝自殺後,明朝皇族與官員在中國南方建立的明朝政權,為時十八年[註 1]。南明主要勢力有四系王,分別是福王弘光帝朱由崧、魯王監國朱以海、唐王隆武帝朱聿鍵與紹武帝朱聿鐭、桂王永曆帝朱由榔等。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6%98%8E
  • Period: to

    莫札特

    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德語: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薩爾斯堡,逝世於維也納,是歐洲最偉大的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之一,他也是一位共濟會會員。
  • Period: to

    拿破崙一世

    拿破崙·波拿巴[註 1](法語:Napoléon Bonaparte;義大利語:Napoleone Bu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法國軍事家、政治家與法學家,在法國大革命末期和法國大革命戰爭中達到權力巔峰。作為拿破崙一世(法語:Napoléon Ier),他在1804至1815年間在位,稱「法國人的皇帝」,也是歷史上自胖子查理(881年-887年在位)後第二位享有此名號的法國皇帝。他推動司法改革,頒布《拿破崙法典》,而這一法典也對世界範圍內的民法制訂產生重要的影響。拿破崙最為人所知的功績是帶領法國對抗一系列的反法同盟,即所謂的拿破崙戰爭。他在歐洲大陸建立霸權,傳播法國大革命的理念,同時創立法蘭西第一帝國,在一定程度上恢復過去舊制度中的一些體制。拿破崙在他所參加的這些戰爭中屢獲勝利,以少勝多的案例屢見不鮮,由此他也被認為是世界軍事史上最優秀的軍事家之一,他的戰略也為全球的軍事學院所研究和學習。
  • Period: to

    貝多芬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德語: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是「集古典主義大成,開浪漫主義先河」的德意志作曲家,也是鋼琴演奏家。自1814年開始他的聽力急劇下降,於是放棄了鋼琴演奏和指揮,但卻堅持創作:他被譽為最偉大的作品幾乎都是在雙耳全聾時創作的。貝多芬對後世影響深遠。一生共創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36首鋼琴奏鳴曲(其中32首帶有編號,1首未完成)、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及2部彌撒曲等等。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貝多芬因此在華語世界中被尊稱為樂聖[1][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7%AF%E5%BE%B7%E7%BB%B4%E5%B8%8C%C2%B7%E8%8C%83%C2%B7%E8%B4%9D%E5%A4%9A%E8%8A%AC
  • Period: to

    梵谷

    文森·威廉·梵谷(荷蘭語:Vincent Willem van Gogh 荷蘭語讀音:[ˈvɪnsɛnt ˈʋɪləm vɑn ˈɣɔx] 聆聽;[註 1],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早年曾譯梵高柯[5],荷蘭後印象派畫家。他是表現主義的先驅,並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尤其是野獸派與德國表現主義。梵谷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有烏鴉的麥田》等,現已躋身於全球最具名、廣為人知的藝術作品的行列。他在2004年票選最偉大的荷蘭人當中,排名第十,次於第九偉大的17世紀畫家林布蘭。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87%E6%A3%AE%E7%89%B9%C2%B7%E6%A2%B5%E9%AB%98
  • 愛因斯坦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德語: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他創立了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的相對論[註 2][2]:274[1],也是質能等價公式(E = mc2)的發現者[3]。他在科學哲學領域頗具影響力[4][5]。因為「對理論物理的貢獻,特別是發現了光電效應的原理」,他榮獲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發現為量子理論的建立踏出了關鍵性的一步。[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5%B0%94%E4%BC%AF%E7%89%B9%C2%B7%E7%88%B1%E5%9B%A0%E6%96%AF%E5%9D%A6
  • Period: to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中華民國的大陸時期,是指從1912年1月1日建立至1949年12月7日中央政府撤離中國大陸、退守臺灣的時期,與此後的「臺灣時期」相對。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使清朝分崩離析[3]。1912年1月1日,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在南京成立臨時政府1912年12月29日在中華民國南京市召開十七省代表會議宣布定都南京[4],宣布建立中華民國[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8%8F%AF%E6%B0%91%E5%9C%8B_(%E5%A4%A7%E9%99%B8%E6%99%82%E6%9C%9F)
  • Period: to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稱中國[註 13],是位於東亞的社會主義國家,首都位於北京[12]。中國領土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純陸地[註 14]面積第二大、陸地[註 15]面積第三大、總面積第三大或第四大的國家[註 16][13],其分為23個省份[註 17]、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8D%8E%E4%BA%BA%E6%B0%91%E5%85%B1%E5%92%8C%E5%9B%BD
  • Period: to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以來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其後則因主要實際控制領土範圍剩餘臺灣及其周圍島嶼、以及國家之政治現狀而常通稱為「臺灣」,或在國際事務上被稱為「中華臺北」[14][15][16],為一有限承認國家。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8%8F%AF%E6%B0%91%E5%9C%8B